壹‧『人』是什麼?『人』存在的目的為何?
【創一26~27】記載著上帝造人,是按祂自己的『形像』,並照祂自己的『樣式』來造人。『形像』是指『外表形體的輪廓』,『樣式』是指『肢體五官的配 置』,所以人狀似、形似、貌似上帝。究竟上帝長得怎樣如何呢?端詳鏡中的身影面容,上帝就類似這般形態模樣兒。可以說:人是上帝在地球上的“複製品”,為 何上帝要“複製自己”呢?(只是外貌上的複製而已,人的心智能力有限與無限的上帝沒得比)
- Aug 25 Mon 2008 18:09
『論人』
- Aug 25 Mon 2008 18:02
論上帝、論三位一體
壹‧為什麼要認識上帝呢?(認識上帝有何益處)
因祂是一切萬有的創造主宰,是所有被造生命的源頭,是我們人類的天父,故『認識上帝』不單指消極的『知道或耳聞有位上帝』而已,而是積極的『回家與祂重修父子關係』。『認識祂』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層次,而是必須付諸於行動上表明『認祂』,是名副其實的『認祖歸宗』。
- Aug 25 Mon 2008 17:54
論『聖經』
《聖經》全本66卷,以耶穌基督降世為分水嶺,分成《舊約聖經》與《新約聖經》。《舊約聖經》39卷,《新約聖經》27卷,用“九九乘法”來記便很容易記,就是3x9=27!
《舊約聖經》以『預言彌賽亞降世拯救』為經,以『如何靠行為守律法誡命好成全人的義換永生』為緯;
- Jul 31 Thu 2008 01:33
論聖名(上)
壹‧『聖名』的源由與用途
當陌生的兩人初次碰面時,總會先互報姓名作自我介紹,這是雙方建立關係溝通的開始;當上帝向某人現身時(常是只聞聲音不見形像),上帝也會向驚惶不知所措的人自我介紹說:『我是----的上帝』,而上帝口中的『我是----的上帝』就是『至聖名』。又,人見上帝的大能奇妙作為時,常不禁發出頌讚來,這類為『記念上帝作為』而替上帝取的名字也屬『聖名』,但神聖性不若前者,因前者是上帝自我啟示的。
- Jul 31 Thu 2008 01:32
論聖名(下)
13.『新名』。《啟示錄第三章12節》提到:得勝者的身上將寫上『上帝的名』、『上帝聖城的名』,以及『上帝的新名』。
『上帝的名』應就是《啟示錄第十四章1節》所言的『天父-羔羊的名』,也就是『亞威-耶穌』這個至尊複名;至於『上帝聖城的名』,就是預備將來要從天上降下來作為新世界首府中樞的『新耶路撒冷城』之城名;另外,還有一個被遮蓋隱藏的『上帝新名』,想當然目前不為人知!
- Oct 02 Tue 2007 11:42
逃 為 上 策
很多人會意氣風發自信滿滿地說:『在我的字典裡,沒有“逃”這個字』,對如此有勇氣、有擔當的人,個人給予高度的敬佩。但是,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,『忍辱走避』反倒才是最睿智的抉擇,尤其是肩負著更崇高的理想使命時,就絕不能輕言犧牲。
當以掃被怨恨矇蔽理智,放話要殺弟弟雅各時,作母親的為免『該隱殺弟』的鬩牆憾事重演,故要雅各速速逃往哈蘭的母舅家,等以掃氣消了後再回來,利百加明智之舉適時化解了場『一日喪二子』的可能危機【創廿七41~45】。《聖經》中的人物,依我看沒人比雅各更會『逃』的了,而且他愈逃愈興旺哩!年輕時從迦南父家逃到哈蘭舅家,舅舅變成了岳父,壯年時他又從岳家逃回老家,攜回成群妻妾兒女及牲口【創卅一20~21】,老年時他又為了避饑荒逃到埃及投靠失而復得的愛子約瑟。但雅各也有『不逃』的時候,他在雅博渡口隻身挑戰天使,這回他沒逃,反倒天使想擺脫他的糾纏急欲走人,雅各與天使摔跤一整夜,叫天使豎白旗認輸【創卅二22~28】。別笑雅各老在『逃』,一旦他『不逃』的時候,連天使都俯首臣服。
- Oct 02 Tue 2007 11:38
西 乃 方 舟
以賽亞書第廿四章14~16節》之預言提及,有兩批『剩餘之民』會被分別安置在東、西兩處避難所,本單元就來談談位於『西方』的這處避難所。首先,得將耶穌於《馬太福音第廿四章16節》之重要線索給納入考量。
『那時住在猶太的,應當逃到山上』,再清楚不過了,耶穌這句警言是針對『猶太』這個特定族群說的,並非是對普世眾族之提醒,而『逃』的方向與『藏』的地點則指定是『山上』。不過,以色列地的周遭山脈有許多座,而耶穌的意思是只要不逗留在平地就成,躲到附近任一座山即可呢?還是耶穌有指定其中特定的一座山呢?又或者是以色列境外的某座山呢?這必須從其它的預言及典故來推敲。
- Oct 02 Tue 2007 11:36
遠 古 方 舟
沿著亞洲大陸邊緣和西太平洋之間,北起千島群島,經日本列島、琉球群島、台澎諸島、菲律賓群島,南迄印尼群島,這一綿延排列的弧狀火山島鏈,有個浪漫詩意的名字叫『花綵列島』,而台灣正好位於『花綵列島』的中心樞紐處,就好似一串項鍊正中央那顆璀璨耀眼的星鑽。
在恐龍猶橫行的一億年前迄,菲律賓海板塊與南海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,三者即不斷地擠壓碰撞,於是將中國大陸沿岸海底的河流沉積物,給逐漸地拱抬隆起,終於在五百萬年前,台灣島浮出了海面。與全球各洲陸地之地質年代動輒數億、數十億年相比,台灣島只能算是初生的嬰兒。
- Oct 02 Tue 2007 11:34
福 爾 摩 沙
西元1544年,一艘萄萄牙商船欲前往日本的途中,於中國東方海域發現一座地圖上沒有標示出來的島嶼,萄國水手震懾於該島東海岸山巒疊翠、雲霧飄緲、林鬱蒼森,不禁脫口驚呼『福爾摩沙Formosa』,意即『美麗之島』,從此,西歐人士也就以『福爾摩沙』這個對島嶼最高禮讚的頌詞,獻給該新發現的東方島嶼作為專名,並正式將該島繪入海圖上,只是一開始誤把該島畫成北、中、南三個分離的小島,直至十七世紀荷蘭人佔據該島時,才正確畫出此孤懸海上之美麗島嶼的完整輪廓,這就是原本遺世獨立於東海的台灣,正式躍上國際舞台的序曲。
西元1624年,荷蘭人於進攻澳門、駐防澎湖挫敗失利後,轉而經略安平、赤崁一帶,其以『福爾摩沙』統稱台灣全島,而以平埔『西拉雅族』對安平的慣稱『台窩員TAI-OUAN』作為台南一帶的區域名稱。隔兩年,原本殖民菲律賓的西班牙人,眼見荷蘭勢力擴及南台灣,並有感於日本圖謀呂宋島之野心,故發兵佔據北台灣的淡水、和平島一帶建立堡壘砲台,好與荷蘭互別苗頭並作為阻止日軍南進的前哨要塞,但事與願違西班牙人於1642年被荷蘭打敗,荷人終於掌控台灣全島。